現代畜牧科技為揭示弗萊維赫、荷斯坦雜交后代牛(以下簡稱弗荷雜交牛)與荷斯坦牛在抗病力遺傳的差異,利用Igenity?Select Profile(ISP)奶牛遺傳評估項目,選取弗荷雜交牛與荷斯坦牛各100頭,以臨床常見的存活力、酮病、胎衣不下、產乳熱、乳房炎、真胃移位、子宮炎、牛奶體細胞數等主要性狀開展遺傳評估檢測。結果顯示,弗荷雜交牛在存活力、產乳熱、真胃移位、乳房炎、胎衣不下抗性遺傳指數優于荷斯坦牛,統計學差異極顯著(P<0.01),在體細胞數、酮病、子宮炎抗性遺傳育種值抗性相當,統計學差異不顯著(P>0.05),生產壽命遺傳指數顯著低于荷斯坦牛,統計學差異極顯著(P<0.01)。該研究從基因及遺傳育種層面初步揭示弗荷雜交牛與荷斯坦牛在抗病性遺傳方面的差異,為弗萊維赫牛改良奶牛,實現乳肉牛融合發展提供參考。為評價豬德爾塔冠狀病毒(PDCoV)纖突(S)蛋白納米顆粒的免疫原性,首先利用pcDNA3.1(+)-S1-CTD-SpaHis、pET28a-SpyCatcher-mi3分別表達了重組蛋白S1-CTD-Spy-His和SpyCatcher-mi3,純化后,經SDS-PAGE鑒定表明在55ku和37 ku處有目的條帶。通過SpyTag-SpyCatcher蛋白連接酶系統,獲得了S1-CTD-SpyCatcher-mi3納米顆粒,在電鏡下能夠觀察到直徑35~40 nm的顆粒。血清抗體檢測結果表明,S1-CTD-SpyCatcher-mi3納米顆??烧T導小鼠產生較強的體液免疫反應,S1-CTD-SpyCatcher-mi3組的特異性IgG抗體水平顯著高于S1-CTD組(P<0.05),S1-CTD-SpyCatcher-mi3組和S1-CTD組與PBS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極顯著(P <0.01)。該研究表明,S1-CTD-SpyCatcher-mi3納米顆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誘導小鼠產生免疫保護力,為新型豬德爾塔冠狀病毒感染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礎。為了解不同殺蟲劑對雞柔嫩艾美耳球蟲卵囊孢子化的影響,為雞球蟲病的防治提供參考。試驗采用不同濃度的大滅25CS(1∶50、1∶100)、保安定500EC(1∶2 500、1∶5 000)、大滅G 15.1%ZC(1∶100、1∶200)、劍心200SC(1∶800、1∶1 600)分別對雞柔嫩艾美耳球蟲卵囊作用24、48 h,觀察其對球蟲卵囊孢子化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殺蟲劑對雞柔嫩艾美耳球蟲卵囊的孢子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抑制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所減弱;不同殺蟲劑使雞柔嫩艾美耳球蟲孢子化卵囊的外觀結構出現皺褶、凹陷等變化。這些試驗結果為雞柔嫩艾美耳球蟲病的預防提供了新的思路。為探究高原腹部創傷對免疫器官的影響,該研究選取33只長白仔豬,隨機分為平原腹部創傷組(LN組)和高原腹部創傷組(HC組),每組按0、8、24 h時間點采集脾臟、胸腺、腸系膜淋巴結組織樣品,并制作脾臟和胸腺組織切片,HE染后觀察組織結構變化。結果表明,腹部創傷后豬免疫器官脾臟、胸腺和腸系膜淋巴結有間質毛細血管擴張充血、淋巴細胞數量減少等病理變化。該試驗研究了氮磷肥配合施用對一年生黑麥草生長性能和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在不施氮(N0)的基礎上施用磷肥,增產效果不明顯;在低氮(N150)條件下,施磷處理較不施磷處理可顯著增產;在高氮(N300)條件下,N300P90試驗組產量顯著高于N300P0。在不同的施磷水平上配合施用氮肥均可顯著提高一年生黑麥草產量。氮、磷配合使用條件下,N300P180處理的配比效果最好,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黑麥草的葉片數、分蘗數、株高和表觀葉面積等生長指標,但與N300P90組相比,產量差異不顯著。以上研究結果表明,氮磷肥配施可以提高黑麥草生長性能和產量,綜合產量、生長性能和經濟效益,N300P90綜合效果最佳。該試驗旨在探索不同飼養模式對土雞成活率、免疫球蛋白、抗體效價及免疫器官指數的影響。選擇50日齡健康土雞180只,平均分為地面平養組、林下放養Ⅰ組和林下放養Ⅱ組。結果顯示,120日齡時林下放養Ⅰ組累積成活率達95%,其他2組均為88.3%。90日齡和120日齡時林下放養Ⅰ組和Ⅱ組血清ⅠgA、ⅠgM含量,H5亞型AⅠV抗體滴度均顯著高于地面平養組(P<0.01或P<0.05),90日齡時林下放養Ⅰ組NDV抗體滴度與地面平養組差異不顯著。林下放養Ⅰ組胸腺指數顯著高于林下放養Ⅱ組(P<0.05),且這2組脾臟指數均極顯著高于地面平養組(P<0.01),所有組法氏囊指數均無顯著關系。林下放養模式下,種草能提高土雞存活率,免疫功能與林下自由放養差異不大,均優于地面平養模式。為建立一種靈敏特異的檢測鸚鵡喙羽癥病毒PCR方法,給臨床快速診斷鸚鵡喙羽癥提供技術支持,根據Genbank上公開的鸚鵡喙羽癥病毒基因序列,比對分析找出高保守區域,設計了1對檢測引物,提取鸚鵡喙羽癥病毒陽性樣品DNA模板,對擴增體系和反應條件進行一系列調整,確定理想的PCR反應方案;通過10倍梯度稀釋DNA模板法,確定該檢測方法的靈敏度極限;應用該方法檢測傳染性法氏囊炎病毒、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新城疫病毒、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雞痘病毒和Ⅰ群禽腺病毒4型這6種禽病病原,確定方法的特異性;運用該PCR方法檢測90份臨床樣品,測試其實用性。結果表明,設計的檢測引物能特異性擴增鸚鵡喙羽癥病毒,其它6種家禽病毒均為陰性,其檢測DNA濃度的下限是3.725×10-6 ng/μL。臨床應用表明,90份疑似病料有28份為陽性,陽性率為31.1%。成功建立了一種靈敏度高、特異性好的鸚鵡喙羽癥病毒PCR方法。為掌握布魯氏菌病活疫苗(BA0711株)在實際生產中的使用效果、免疫后的轉陽率、消長情況、對環境產生的污染情況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該試驗選取30頭布病感染抗體陰性牛和10頭妊娠牛作為試驗對象,以皮下注射的方式接種布魯氏菌病活疫苗(BA0711株),在接種后72 h內觀察并記錄免疫牛的健康狀況并進行4個月的跟蹤觀察和定期檢測。結果表明,免疫接種后,30頭試驗牛和10頭妊娠牛對疫苗應激反應較小,僅在24 h內表現出精神沉郁、厭食等輕微反應;30頭試驗牛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T)檢測在免疫2周后轉陽率達100%,3月后降至86.6%;用酶聯免疫cELISA檢測在免疫2周后轉陽率達93.3%,3月后降至66.6%;在免疫后1、2、3周采集牛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糞便及圈舍環境棉拭子,用熒光PCR檢測方法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因此,布魯氏菌病病活疫苗(BA0711株)可安全的用于牛的布病免疫,并在2周內能產生較好的轉陽率,免疫后未對外部環境造成污染。
為對四川涼山黑綿羊秋季消化道寄生蟲感染情況進行調查,采用飽和鹽水漂浮法、沉淀法、麥氏計數法檢測消化道寄生蟲感染率和感染強度。涼山黑綿羊秋季消化道寄生蟲總體感染率為98.42%,混合感染率為80%,且以線蟲和球蟲為優勢蟲種,線蟲感染率為90%,球蟲感染率為87.89%。本次調查結果為科學制定涼山黑綿羊消化道寄生蟲綜合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據。
【免責聲明】本站非任何雜志社官網,本站不涉及出版事務,本站僅提供咨詢與交流服務。
本站資料均源于網上的共享資源及期刊共享整理。如涉及到版權問題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及時刪除。
聯系電話:15550185959,聯系郵箱:zgqkgw@163.com(收到郵箱后會及時處理)
工信部備案:魯ICP備2021026002號-6